家风永续文脉恒昌一—习氏家族的千年传承与家国情怀
习仲勋,这位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,用一生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,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。著名红色传记作家梁金安耗时多年编撰的四卷本 12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《咆哮的黄河•习仲勋》,不仅还原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,更揭开了习氏家族跨越千年的传承密码。循着史料记载与宗祠遗存,我们得以探寻这份穿越时空的家风力量。
习氏家族的迁徙史,是一部在逆境中坚守的奋斗史诗。习姓渊源可追潮至三千多年前的夏朝少习国,故址位于今陕西丹凤县武关一带,秦灭少习国后,其后人以国为姓,散落各地繁衍生息。远祖居贵州习水,聚于湖北襄樊,迁于江西临江,至明洪武年间,因连年千旱、庄稼歉收,习氏始太祖习思敬被迫携家带口逃荒至河南南阳府邓州,在西堰子老营定居,繁衍生息成如今的习营村。这片被誉为“中原天府、丹水明珠”的土地,地处南阳盆地中心,承东启西,自古便是军事重镇-一东汉建安十三年,曹操曾将此处作为赤壁之战的后方粮仓;医圣张仲景、科圣张衡、商圣范蠡、智圣诸葛亮皆出自南阳,北宋寇准、范仲淹曾在此为官,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下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更成为滋养此地文脉的精神养分。
扎根堰子川的习思敬,以自身言行奠定了习氏家族的家风根基。他与当地名门大儒赵子良之女赵淑贤(据传为赵匡胤后裔) 成婚,开荒种地、拾柴捕鱼,搭棚安营,既勤勉耕作筑牢家业,又秉持仁德善待乡邻。夏收“虎口抢粮”之际,身为百户长的他,常让家人优先协助东营三四十户、西营五六十户乡邻抢收麦谷;年关之时,也总是让乡邻先磨面碾米、吃上团圆饭。在耕作之余,他极重教化,要求子女通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精粹,坚信“耕种勤勉是经济基础,读经诵典才能知理明智、传家百代”,这一理念也被绘入习氏宗祠的壁画之中。面对邓州县令的出仕邀请,习思敬因不喜官吏纷争婉拒,选择〝隐居求志〞,南阳府事廖文锦为其题写的“隐居求志”匾额,至今仍高悬于习氏宗祠中堂,见证着这份淡泊明志的品格。
习氏宗祠作为家族文脉的载体,留存着诸多跨越时空的精神印记。祠堂内除“隐居求志〞匾额外,两幅楹联尤为引人注目:一幅是清咸丰年间湖北籍南阳郡守顾嘉蘅所题“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,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”,平息了诸葛亮隐居地的千年争议;另一幅则是胡耀邦仿照此联写下的“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,利归天下何必分多得少得”。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专门引用此联,号召全党学习其“心在人民,利归天下”的公仆精神,让这份家国情怀跨越世代、薪火相传。
祠堂中堂习思敬坐像后方,“习氏家训四则”赫然在目,第一训“家长”便要求“尊长一家之仪,型正宜端,表则以风励合族,言可为法而不琐琐以无稽,行可为则而不踽踽以从同”,强调家长需作风端正、言出必行、坚守主见,这份“为民请命、仗义执言”的品性,成为习氏家训。 习思敬传家有法,为后辈留下了“国玉永宗、中正明通、继述承显、遵守从荣”十六字辈属歌诀,传承至今。
祠堂《前言》中,有这样一段介绍——“习姓,为中华姓氏之一,其渊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朝。那时有一个少习国,故址在今陕西省商洛地区丹凤县东南武关一带,因当地有少习山、少习关(战国时改为武关)而得名。少习国在春秋时被秦取代,其王世子孙及民逃散于各地。他们在新的居住地,以国为姓,顽强拼搏,繁衍生息……据不完全统计,至今(21世纪初)全国习氏总人口近9万人……
虽称不上大宗巨族,然其源远流长,英雄辈出,俊才迭显,如:东汉襄阳侯习郁、东晋史学家习凿齿、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。以习仲勋为代表的习氏英豪,不仅习氏引以自豪,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”
“水流九曲十八弯,湾湾不离堰子川;伏牛山,蜿蜒如龙汲清泉,堰子川里聚龙潭;东一潭,西一潭,好似苍龙一双眼。”这首民谣千百年来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。
梁金安无限感慨: “巍巍昆仑,龙脉之祖,向东隆起界分南北的秦岭,至八百里伏牛山敞开胸襟,于汉江南阳盆地汲水堰子川,实乃画龙点睛之天意,苍天有眼之天理……”
编辑:邵依妮
终审:马康华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文章内容及图片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




